探寻昆明工业遗产的前世今生

来源:生态科学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2-2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既要重视工业遗产对于城市记忆的不可替代性,又要注重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曾经的创库(图/CFP)一个生命如果没有记忆,人生将有很多空白;一个城市如果没有记忆,必将留下太

既要重视工业遗产对于城市记忆的不可替代性,又要注重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曾经的创库(图/CFP) 一个生命如果没有记忆,人生将有很多空白;一个城市如果没有记忆,必将留下太多遗憾。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各地产业结构调整日趋迅速,大批老工业企业搬离市区或拆迁改造,留下诸多工业遗产。 少有人意识到,老厂区所承载的历史价值远远超过土地本身。工业遗产是城市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历史、文化、科学技术、美学及生态科学价值,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这些工业遗产见证了城市工业发展的历程,代表了这个城市的工业文化,理应受到重视和研究。 昆明一直在探索 在如何更好地对工业遗产进行保护的路上,昆明一直在探索。 晚清维新思想的传播促使了现代工业在云南的兴起;抗战时期昆明工业的发展,留下了大量种类齐全的工业行业。近年来,随着现代化城市和工业的发展,过去一些门类的工业生产逐渐衰退或搬迁,而这些建筑物、生产车间成为具有特定价值的工业遗产。 在上世纪末期,昆明艺术家把原昆明市机模厂旧厂区破旧的工厂车间和仓库装上木楼梯、涂上颜色后,组建了“创库艺术主题社区”。 昆明机模厂成立于1958年,主要生产包括台式钻床等小型机械及各种模具。老牌“茅台酒”的酒瓶模具也曾由工厂负责生产。90年代末,昆明机模厂陆续搬迁,许多厂房由此闲置下来。画家唐志刚将工作室搬进厂房,成为第一位进驻创库的艺术家。此后叶永青等一大批云南知名艺术家在创库聚集,搞画廊、办展览、乐队演出等等,创立了这个充满艺术气息的地方,这里一度是昆明最先锋、最国际化的民间文化艺术聚集和交流地。 创库是中国第一家loft,比北京著名的798还要早,还曾被《国家地理》杂志列入国际通用旅行手册,成为世界关注的中国及云南最前沿的艺术文化社区。作为中国最早转型的老旧工厂,云南的艺术家们在“创库”模式上所做的开创性努力功不可没。 到了2009年,创库已开始慢慢开始衰败。由原昆明市轻工机械制造公司的厂房改造而来的金鼎1919逐渐崛起。因为其所处海拔高度为1919米,更为了纪念1919年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故命名为金鼎1919。如今这里已经聚集了众多的文创企业,把云南本土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与国际接轨,通过非物质文化的再造,发展成为一个集设计、展示、生产、流通和宣传为一体的平台,让设计和艺术转化为产品,形成独具云南性格的文化创意产业。这个园区内有云南最先以集装箱为特色的创意集群——创客矩阵。这里有曾帮澳大利亚总统夫人定制过包包的“高玉武服饰工作室”,有全国第一家私人创办的香水博物馆,有摆满打字机、老式相机等个人藏品的“厂窖坊·马克怀旧主题餐厅”,云南著名画家刘丽芬的“苔画廊”等艺术家工作室也扎根于此,这里变成了很多青年艺术家的梦。 2013年,108智库空间开始运营。108智库空间是通过云南圆正轴承有限公司轴承瓦分公司的老厂房改建而成。云南圆正轴承有限公司轴承瓦分公司始建于1960年,总厂位于昆明市海口,不仅是云南省最大的以生产轴承及其配件为主的专业工厂,还是全国轴承行业的重点企业之一,在当时整个西南地区技术都处于领先地位。2010年,老厂房正式停产,并将厂房租赁给108智库空间。 108智库空间入驻了一批知名设计工作室、国内当代艺术画廊、艺术家工作室、传媒出版、进口书店等文化产业机构及酒吧、咖啡厅、餐厅等商业机构。他们在这块衍生艺术的“伊甸园”里,共同将108智库空间打造成昆明城市艺术综合体。 现在,一个西南地区城市有机更新的示范引导新兴文化艺术中心区已经诞生,这就是昆明“871文化创意工场”。871文化创意工场主体区位于云南冶金昆明重工有限公司东生产区,昆重于1958年建厂,但其历史可追溯到清光绪末年,分别是1907年建成的云南龙云局(后改设为云南造币厂)、1908年设立的劝工总局,经发展演变,1958年合并组建成立云南重型机械厂(昆重前身)。昆重深厚的工业文明底蕴和良好的基础条件,为871项目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改造及开发空间。 871文化创意工场在不改变原地块工业用地性质及权属情况下,最大限度保护原有老旧场地厂房及其人文特征,通过再生设计,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结合“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建设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的文化交流中心。 而在普吉路47号的秘境M60创意园中,曾经用作工业生产的老厂房已经转变为咖啡屋、工作室、民族工艺品店铺等。M60的原型是创建于1949年的昆明蓄电池厂,还是解放军总后勤部指定的“部队车辆器材”定点直供企业。受市场冲击、行业形态及政策等因素影响,老厂房最终转型为文化创意产业。 此外,位于东风东路86号的C86山茶坊也在建设装修中,它是由原来的云南电视机厂改造而成。目前,C86山茶坊是昆明市中心唯一商业LOFT艺术中心。 “活化”才是真正“活路” 虽然昆明利用老厂房建设了创库、金鼎1919等创意产业集聚区,但与老厂房的巨大存量相比,与发达城市相比,昆明的工业遗产还有很大的开发空间。创库创始人、艺术家叶永青说,“这些艺术空间不只是一个牌子,不是只和几个艺术家有关系……要和外部世界产生联系,善于学习,善于融合,死守是没有意义的。应和政府有更多的合作,要让工厂有租金,让艺术家有更多的机会,这样才是有意义的。”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说,“由于工业遗产所在地用地性质至今没有转换,大量产业地段仍缺乏法定的保护地位,致使许多依托工业遗产发展起来的创意园区,至今仍游走在‘拆’与‘不拆’的边缘”。 目前,大家普遍认为工业遗产保护成功的模式,就是对成片的工业遗产群进行全方位的工业旅游开发,将区域内的工业遗产按功能区开发成工业博物馆、展览馆、购物中心、公共休憩中心、商业购物中心、娱乐中心等,比如德国的鲁尔工业区、北京的798工厂。 有专家提出,一定要把工业遗产保护的内容与城市发展规划纳入同一个体系,不能让保护规划游离在规划体系之外。 但是,也有专家对此模式提出了异议,“不能到处都是博物馆、创意园,甚至以保护工业遗产为名搞商业项目”,文物专家郑建华如是说。他认为,工业遗产保护应该有一种“活化”概念,“台湾有一家酒厂,关闭多年,可是当酒窖被再次利用后,每天参观者络绎不绝。工业遗产的保护就真正‘活’了起来。”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董卫指出,大家之所以都关注工业遗产,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工业遗产在所有的文化遗产里再利用程度最高。所以,工业遗产保护实际上是以保护为基础,以再利用为导向,这样既保护了遗产,又促进了城市发展,可谓一举两得。他建议用多元化的模式来保护工业遗产,在注重土地利用价值的同时,还应考虑到城市的长远需求。 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并非易事,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保护方式,既要重视工业遗产对于城市记忆的不可替代性,又要注重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处理好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在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中,留下那些古老的记忆。 如何有效地利用工业遗产,使之产生新的经济、文化和社会效益,昆明这座城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文章来源:《生态科学》 网址: http://www.stkxzz.cn/qikandaodu/2020/1224/558.html



上一篇:确立五大发展理念 完善中国特色公关
下一篇:热烈祝贺中国农业健康产业联盟东北工委成立与

生态科学投稿 | 生态科学编辑部| 生态科学版面费 | 生态科学论文发表 | 生态科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生态科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