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沿江景观带工程绿色施工应用

来源:生态科学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2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0 引 言 水源是城市发展变迁的命脉,也是城市文明之所系。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水源,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休闲娱乐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与此同时经济

0 引 言

水源是城市发展变迁的命脉,也是城市文明之所系。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水源,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休闲娱乐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与此同时经济建设的发展带来了建筑行业的转型,人们对工程施工产生的污染也越来越重视。依靠城市母亲河建立景观带公园成为城市文化建设和休闲娱乐建设的不二之选。因此沿江景观带工程的绿色施工工作也成为工程建设中的重中之重。

1 沿江景观带工程绿色施工在施工管理方向的应用

施工方在工程开工前就联合监理单位和建设单位进行图纸会审,确定绿色施工工作的开展,并且成立绿色施工小组,绿色施工小组包含监理单位、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三方,以保证绿色施工工作的正常开展。

施工单位在施工组织设计编制、任务分工和技术交底工作中从“四节一环保”方向进行考虑,定时组织绿色施工培训,提高全员环境保护意识。施工单位建立完整的制度管理体系,保证绿色施工工作落到实处。

2 沿江景观带工程绿色施工在工程施工方向的应用

2.1 环境保护

在施工现场设置环境保护标牌,可以提高全体环境保护意识。景观带工程中绿化用的农药单独封闭储存,以免流入附近流域,造成水质破坏和水中生物死亡。

2.2 扬尘控制

施工单位派专人定期洒水;对裸露土地和集中堆放的细集料使用绿网覆盖;运送土方车辆用棚布进行覆盖处理;施工入口处设置洗车池和吸湿垫;材料堆放区进行场地硬化处理,易飞扬材料封闭存放等等都是通过控制扬尘的方式,减少因施工产生的大气环境污染,对保证流域水文净化能力,保护大气环境具有积极作用。

2.3 废弃排放

沿江景观带工程施工现场主要的废气排放有食堂产生的油烟排放,运输车辆的尾气排放,施工现场燃烧物的排放。在食堂设置油烟净化装置,使用国家年检合格的车辆并定期进行维护保养,以及禁止在施工现场燃烧废物等措施可以有效的减少大气污染,避免有毒有害气体产生,保护大气环境。

2.4 建筑垃圾处理

沿江景观带工程施工现场主要的建筑垃圾有:材料包装袋、电池、墨盒、农药、清表垃圾、拆除原有建筑物垃圾等。通过对材料包装袋、电池、墨盒、农药瓶的回收和将清表垃圾、原有建筑物拆除垃圾回填便道的方式,可以有效的减少土地污染,保证附近流域水文质量,废物二次利用减少了垃圾处理成本和便道材料成本,提高了工程经济效益。

2.5 污水排放

沿江景观带工程施工现场可以通过设置植草沟、设置雨水井和污水井、检查污水排放情况、制定流域污染防控方案等方式,净化水质,实现施工现场雨污分流,并且做到污水达标后排放。并且禁止将污水排放到附近流域中。通过严格执行流域污染防控方案来保护水资源,保护周围生态环境。

2.6 光污染和噪音控制

沿江景观带工程施工现场主要的光污染、噪音污染的来源有:运输车辆的使用,碎石机等大型机械的使用,施工现场对讲机的使用,夜间施工等。通过采用年检合格的低噪声大型机械设备,并定期维护;大型机械使用封闭管理;现场指挥作业使用对讲机;对附近居民区等易受影响区进行噪声监测;施工现场使用连续、密闭、可周转围挡;以及合理安排工序,尽量做到夜间无施工等方式,从声源处进行整体把控,降低生产噪音,对周围的噪音进行监测,防止噪音超过规范标准,从而对周围居民产生影响。

2.7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沿江景观带工程施工现场主要常见采购的材料有:汽油、板房、混凝土、钢筋、苗木、草坪、铺装材料、围挡、土方、模板、管材、办公用纸等材料。

通过就近取材的方式可以缩短运距,减少车辆损耗,提高车辆使用性能,减少汽油材料的使用。

通过实行限额领料制,控制用领次数,并记录形成领料台账的措施可以减少材料的浪费,并对剩余的材料进行记录与结算,加强对材料的整体把控。

通过采用轻钢型活动板房搭建项目部,可将板房拆解组装重复利用,节约成本。

通过粉煤灰等外加剂的使用,减少混凝土的用量,因粉煤灰较混凝土相比价格更加低廉,所以本措施对降低生产成本也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通过景观带工程中房建屋顶采用PVD膜材来代替原来钢筋混凝土结构,可以减少钢筋和混凝土的用量,同时,PVD膜材施工工序简单,人力投入较少,与传统钢筋混凝土结构相比,造价更低。

文章来源:《生态科学》 网址: http://www.stkxzz.cn/qikandaodu/2021/0321/787.html



上一篇:浅析道路景观设计以株洲市枫江路景观设计为例
下一篇:浅析生态护滩施工技术

生态科学投稿 | 生态科学编辑部| 生态科学版面费 | 生态科学论文发表 | 生态科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生态科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