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木屋之缘年后小木屋主人公与她的朋友们

来源:生态科学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1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2015年1月14日,天气预报“北京有零星小雪。”降雪地区包括门头沟。雪未降,霾先至。在去门头沟的路上,多数汽车不得不打开汽车雾灯前行。原本我的目的地是门头沟的著名景区“灵

2015年1月14日,天气预报“北京有零星小雪。”降雪地区包括门头沟。雪未降,霾先至。在去门头沟的路上,多数汽车不得不打开汽车雾灯前行。原本我的目的地是门头沟的著名景区“灵山”,那里有徐凤翔离开西藏后又亲自创建的第二座生态研究所。前一晚在意外得到徐凤翔教授的联系电话后,我很是兴奋了一下——因为能当面采访30多年前几乎全国人民心目中的科学偶像。但徐教授在电话里安慰我的话,却让我颇感失望,她说,不用上灵山了,我就住在门头沟城区,可以少走100多公里的路。

失望,源自30多年来没有谁能把徐凤翔和“小木屋”分开。不在灵山采访徐教授,无论如何都是一个缺憾。

钱学森该是中国一“子”

徐凤翔在北京的家相当简陋。一见面她就说:“我这里是上世纪90年代的水平。”而之前记者绕着她家询问附近的居民“徐凤翔教授家住在哪里”时,却没人知道。看来,在这个简陋的地方,住着世界高原生态学创始人的事情,鲜为人知。今年84岁的徐凤翔说,自己每年还要到国内外去补生态考查课,“去年我刚刚去了俄罗斯的贝加尔湖地区。世界上还有很多地方是我应该去的。”自从曾经是大学化学教授的爱人范自强去年去世,徐凤翔就一个人生活在了北京的家中,但她又很少在家,“认识我的人可能觉得我现在很清闲,是足不出户的状态。其实错了。2015年,我已经把自己的时间安排满了,都是大事,哪件我都不会放弃。”从上世纪80年代几乎是全国人民心目中的科学偶像,到现在的鲜为人知,清静如此,这个关于“徐凤翔”的“选择”或是“遗忘”,让我的内心产生了巨大的震颤。

当然,学界一直没有忘记徐凤翔。几天前,中国农业大学的学生们开了一个会议,内容是“纪念钱学森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发表30周年”,研讨钱学森思想的价值,徐凤翔受邀参会。1月14日,会议的组织者之一、大四的学生王琛来到徐教授家,请她对会议提出一些结论性的意见,以便他们整理会议论文用。记者坐在边上听了这场讨论。很明显,徐凤翔做了认真的准备。她拿着一个手写的讨论提纲,对“小朋友王琛”说出自己的观点。她说,钱老是当代的思想家,应该从“钱氏系统论”的角度去研究、总结钱学森,而不能偏一一隅地限制在具体的问题当中。徐凤翔说:“钱老的系统论、方法论,让我很佩服。他的思想理念和现实结合时,是运筹学、控制论等大思想的综合,这是钱老这个伟人全方位考虑问题的方法论。他不仅是个科学家,而且是我们在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多方面的一个统帅人物。”她建议这样定位钱学森:“天地悠悠,圈层系统;协调进展,寰宇大同。我们应该把钱老定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诸子百家’的位置上去认识,他的意义和诸子相同。”

她转过头来和记者交流:“钱学森的系统论是很值得我们深度研究、注意的。”

徐凤翔也完全没有停止自己在生态科学角度对人类社会的关注。她的关注,依然目光如炬。她说:“我们应该破除‘天灾人祸’这个词对认识世界的负面影响。”

考察中与黄宗英(右)并辔而行

岗乡营地

“什么是天灾?什么是人祸?”坐在记者面前,她像是在和记者对话,又像是在深思之后自语,“所谓‘天灾’,其实是大自然依照自己的规律在运动,和人类无关。说它是‘天灾’,那是人类在自己利益角度的抱怨。我们不能设想地球的某个地方,地下能量聚集过多而不释放出来,这些能量的释放就是地震、火山爆发、海啸,和人类没有半点关系,怎么能叫‘天灾’呢?某个地方闹蝗灾,也是昆虫在自己的地方吃的不够了,正赶上农田里的作物生长的合适,人家按照本能飞过来,就吃了,怨得昆虫们嘛?它们哪里知道哪是稻谷,哪是草籽呢?还有所谓的‘人祸’。人也是要生存的。我把人类定义为‘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组分,生物组分中的动物,动物组分中的一种,人种中的一员。’这样的定义,是对人类的客观描述,既能说明人类的重要,也能说明人类的卑微。所以,我说,没有天灾,只有自然规律;没有人祸,只有人类干预自然。人要生存,就要干预自然,尽可能地获得好的生存条件,这也是对的。我们应该关注的是人类关于自然行为的‘度’。现在,全世界都在关注气候变暖,认为人为的因素很大。我不这样看。我认为,在气候变暖问题上,自然现象和人为干扰同时存在,而人的因素可能并没有那么大!地球上大冰川和小冰川有自己渐冰期、大冰期的规律存在,现在变暖,更可能只是冰期的内在规律。我们现在被霾困扰,可一直在错误地使用‘雾霾’这个词。‘霾’就是霾,可称为‘灰霾、阴霾’,不能叫做‘雾霾’。雾气是多好的东西啊。”

文章来源:《生态科学》 网址: http://www.stkxzz.cn/qikandaodu/2021/0414/913.html



上一篇:当年见成效效益在长远记丹江口市计家沟村养殖
下一篇:对斯坦贝克作品粗俗的再认识基于生态科学的视

生态科学投稿 | 生态科学编辑部| 生态科学版面费 | 生态科学论文发表 | 生态科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生态科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