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维度下的马克思主义自然价值观探析

来源:生态科学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1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在当今世界,解决全球环境生态危机成为人类的共识。承认自然具有价值,重视对于自然价值的保护和尊重是中国乃至全球解决环境危机的重要前提。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环境治理和承认

在当今世界,解决全球环境生态危机成为人类的共识。承认自然具有价值,重视对于自然价值的保护和尊重是中国乃至全球解决环境危机的重要前提。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环境治理和承认尊重自然价值方面并没有缺席,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价值观为我国解决当前人与自然的矛盾提供了哲学依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一、生态观维度下的马克思主义自然价值观

(一)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

人是自然的产物,自然是人存在的前提,人依靠自然而生存。马克思在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指出,“自然界,以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人的身体本身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关系密切,自然界同人类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中体现着自然的价值观。一方面,自然界的生态系统是一个由动植物、阳光和空气等构成,紧密相扣、相互联系和共同生存的生态系统。而人仅仅是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环节,人类的生存依赖于自然界,人类的发展在自然界之中,人的生命过程也必须与自然的规律相适应。同时,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不同,不是从来就存在的,是自然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人类是自然之子,是地球自然环境演变的结果。另一方面,自然界有着独立于人的意识的客观性的特点,且自然遵循着自己的客观规律。人是受动的存在物,也是受制约和受限制的存在,人也只是自然万物中的一员。因此,人的一切活动受制于自然规律,人必须依靠其他自然存在物才能形成一个有利于人类生存的环境。

(二)自然界的客观性与人类对自然界的依赖性

人有了自觉的能动意识后,虽然能够通过认识和实践改造自然,但是这并不表明自然界的存在就是依赖于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因为人通过实践改变的仅仅只是自然界中各种物质运动的形式和自然规律起作用的条件,而不能改变创造自然物质及其规律。马克思指出,自然界中的人的本质惟有对社会的人来说才是存在的;因为惟有在人类社会中,自然界对人来说才是人与人之间互相联系的中介,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本身的存在基础,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

自然是人自身与外界的世界的统一,社会中的人的一切活动都以自然为基础,而生产劳动一直以来是人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形式,人靠劳动与自然相联系。劳动首先成为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活动来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因此,劳动也体现出了人类对自然界的依赖性。一方面,自然界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提供原材料,另一方面,自然为人类的日常生活提供生活资料。因此,人类的任何活动都离不开自然界,必须依靠自然界而生活。

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维度下,马克思将自然价值观进行了直观和明显的阐述,肯定了自然价值及其规律对于人类和人类社会的重要性,马克思重视并强调自然的价值,将自然价值赋予重要的意义。

二、劳动价值论维度下的马克思主义自然价值观

自然环境有多种价值,而环境价值可以分为使用价值、选择价值和存在价值,使用价值又可以分为直接和间接使用价值。自然环境的直接使用价值在于为人类提供食物和原料,间接使用价值是能够支持和保护人类活动。选择价值又称为潜在价值,就是环境为人类提供选择的价值。存在价值是环境不依赖人需要的生存的权利。劳动价值论维度下的价值主要是从经济学意义上讨论自然环境的价值。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资源的消耗量还处在生态阈值以内,因此当时的环境问题并不像现在这样突出。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当自然资源的消耗量超过生态阈值,并造成生态环境的一定破坏之后,社会的总劳动中必须有一部分的劳动时间用于生态修复。马克思认为,假如人类长期违背自然规律进行经济发展的话,会产生一定的后果:社会生产力的增长仅仅补偿或甚至是补偿不了自然力的减少。如此看来,马克思在当时的社会发展程度下,其实已经意识和认识到生态修复的成本会特别高,甚至会超过生态破坏所获得的经济增长。

(一)自然价值影响使用价值

文章来源:《生态科学》 网址: http://www.stkxzz.cn/qikandaodu/2021/0610/1155.html



上一篇:峨眉山风景区低碳旅游发展研究
下一篇: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矿山生态修复技术

生态科学投稿 | 生态科学编辑部| 生态科学版面费 | 生态科学论文发表 | 生态科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生态科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