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公山保护区利用互联网打造生态监测智慧新模

来源:生态科学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10-1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雷公山保护区管理局利用 “互联网 + 生态监测 ”模式,积极打造生态智慧监测系统,实现了生态监测的数 字 化、智慧化,使保护区的管理水平和治理能力得到有效提升。目前,该系统

雷公山保护区管理局利用“互联网+生态监测”模式,积极打造生态智慧监测系统,实现了生态监测的数化、智慧化,使保护区的管理水平和治理能力得到有效提升。目前,该系统已监测到野生动物资料1000多份,其中监测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种、二级保护动12种、国家“三有动物”5种。

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苗岭山脉深处,生物资源极为丰富。过去,由于监测设备缺乏,监测到的野生动物影像不多,珍稀植物监测设备更是空白。为了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管理局在利用传统监测设备红外相机进行监测的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利用互联网技术,积极探索生态监测远程化、数据化、智慧化的新模式。

一是加大生态监测投入。2017年以来,管理局先后利用天保工程、二期工程、极小种群拯救保护等各类项目资金,投入400多万元用于生态监测系统的大数据建设。目前,已采购200台红外相机、远程监测设备12台组成生态监测系统,并将生态监测系统整合融入保护区管理局生态监测智慧管理平台。

二是探索生态监测手段。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形切割强烈,林茂谷深,很多地方无电、无网,给生态监测工作带来很大难度。管理局积极探索,采用4G+无线WIFI+太阳能供电+风力发电供电+监测设备”的技术手段,切实解决了无电、无网等问题,实现了全天候远程适时监测,提升了保护区的生态监测和管理水平。

三是科学开展生态监测。在监测工作中,管理局科研人员深入社区听取群众、护林员意见建议,科学设置监测点和20条监测线路,增强生态监测的效果。2018年以来,共监测收集到各类野生动物图片、视频等影像资料1000多份,监测到兽类13种、鸟类18种,隶属91431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白颈长尾雉1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区保护动物有黑熊、猕猴、豹猫、斑灵狸、红腹锦鸡、白鹇、凤头鹰、褐尔鹰、柳叶鸡等12种,毛冠鹿、野猪等三有动物5种。此外,管理局还拓宽监测对象,对雷公山保护区的“旗舰物种”秃杉、楠木、雷公山杜鹃等重点保护植物群落进行重点监测。通过监测系统,实时监测秃杉、楠木等珍稀植物资源的生长、病虫害、人为活动等情况,为科学保护、科学管理提供了依据。

四是搞好平台管理利用。为了加强生态监测智慧系统的管理,管理局积极争取州编委办支持,成立了信息中心,安排3名同志具体负责日常管理工作。同时,建立了地理信息系统,及时将监测到的野生动物资料录入数据库。利用监测系统开展宣传、科研等工作,目前已将雷公山保护区白颈长尾雉种群列为科研项目上报;雷公山黑熊已在2019111516日先后三次在央视“新闻30”黄金时段播出,雷公山果子狸、斑林狸、白鹇等先后在央视地理频道秘境之眼等栏目亮相,有力地提升了雷公山保护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文章来源:《生态科学》 网址: http://www.stkxzz.cn/zonghexinwen/2020/1018/405.html



上一篇:“大陆”归来--“大陆博士”和她构建的儿童生态
下一篇:数字创新智库在京成立 赋能产业互联与数字生态

生态科学投稿 | 生态科学编辑部| 生态科学版面费 | 生态科学论文发表 | 生态科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生态科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