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甘南民俗生态文化村的意义及策略

来源:生态科学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11-1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摘要:甘南民俗旅游面临一个突飞猛进的大发展时期,在这一过程中,把握民俗生态文化旅游发展的趋势、摸清目前总体现状和所处的开发阶段,确定进一步发展的思路、提出存在的问题

摘要:甘南民俗旅游面临一个突飞猛进的大发展时期,在这一过程中,把握民俗生态文化旅游发展的趋势、摸清目前总体现状和所处的开发阶段,确定进一步发展的思路、提出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对策,意义十分重大。

关键词:

近年来,随着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及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双双启动,文化遗产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以文化遗产为对象的古村落游也受到了旅游业界的高度重视。民俗村的旅游作为旅游业一个新的领域在全国范围内已经显示出了它强大的生命力,已具备相当的基础,且发展势头良好。因此,可以预见,甘南民俗旅游面临一个突飞猛进的大发展时期,在这一过程中,把握民俗生态文化旅游发展的趋势、摸清目前总体现状和所处的开发阶段,确定进一步发展的思路、提出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对策,意义十分重大。我们建立甘南民俗生态文化村对抢救、保护、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性工程。使人们从更广、更深层次充分认识甘南各民族相濡以沫的历史进程,从整体上更全面的了解、理解藏族地区民族文化的多元性、互补性,正是这种多元性和互补性,才共同铸就了甘南民俗的优秀传统文化。本文就如何建立甘南民俗生态文化村的意义及策略进行尝试研究,提出一些建议,希望对甘南民俗文化的保护能起到微薄作用。

一、当地政府的支持

近年来,甘南藏族自治州州委、州政府在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特别是在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开发方面确实取得了非常显著实绩。他们通过旅游开发不但使当地的居民生活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同时也使他们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进一步意识到了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从而使古民居、古建筑等得到了更为妥善的保护。但是民俗旅游村的建立大多是“农家乐”的形式且从事旅游经营的村庄,追求经济利益是它的主要目的,忽略了对地域民俗文化的保护。

尽管甘南藏族人民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领导下在经济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迄今为止还没建立一个较大规模且能够展示甘南民俗生态文化的村落。如果我们将文化遗产也视为一种经济资源,甚至是一种只要科学保护、合理开发,就会永续利用、永不枯竭的经济资源。甘南地区位于甘、青、川三省交界处的“金三角”地带,是内地通往广大藏区的门户,也是古丝绸之路、唐番古道的重要通道。自古以来就是内地与藏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使甘南地区比较完整地积淀和保存了藏民族传统的游牧文化、佛教文化和民俗文化,成为外部世界观察和研究整个藏民族文化的重要窗口。时下节日的旅游很盛行,但这种旅游不光要看静态的建筑、凝固的历史,还要看活态的文化,尤其是重大的节日活动。通过节日感到人们的生活,节日活动为景观赋予了特定的文化意义。这些藏民族节日文化韵味深厚同时以其原始性、多样性、神秘性著称于世,引起世人广泛关注。只要保护、传承、利用好这笔丰厚的文化遗产,以文化遗产为龙头的文化产业很可能就会成为这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生长点。如果我们不主动迎接挑战,不去用科学的方法指导民俗的开发和保存,许多相当优秀的民间文化遗产就会在我们手中丧失。从文化遗产保护角度看,这些产生在特定时间、特定背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传统文化,积淀着藏族的历史与精神,聪明与智慧,是我们了解过去,策划未来的重要参照,一旦破坏,将会造成永久遗憾。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站在保护文化遗产的高度去保护好每一座历史遗存。

因此,在可能的情况下,通过开办民俗村落的方式,将这里最优秀、最稀缺的文化遗产展示给人看。对政府来说,应该在政策方面给予引导与优惠,同时在资金方面给予较大的支持。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定与保护,借助于媒体大力宣传民俗文化的意义,鼓励扶持当地民俗文化村的建立。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科学性、指导性、前瞻性、可操作性的原则,以甘南丰富的自然资源、乡村人文旅游资源为依托,以乡村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深入挖掘本区乡村文化资源的社会经济价值,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力求特色,在规划期内,把甘南民俗生态文化村旅游地建成一个集观光、休闲、娱乐、度假等为一体的综合型乡村旅

游区,这不仅仅有利于旅游业的开发、经济的发展,也能够提升甘南旅游知名度,提高乡村居民生活质量,完善甘南民俗村的形象。同时对加强民族文化的交流,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意义。当然民俗文化生态村建设重在提高村民的文化自觉和能力,重在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重在促进社会富裕、和谐和可持续发展机制的建设等,这一切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

文章来源:《生态科学》 网址: http://www.stkxzz.cn/zonghexinwen/2020/1112/529.html



上一篇:李屯镇:推动国土绿化 绘就“生态画卷”
下一篇:「邀请函」2020科促大会公众科学素质与生态文明

生态科学投稿 | 生态科学编辑部| 生态科学版面费 | 生态科学论文发表 | 生态科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生态科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