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网红时代打卡新地标 | 黄河口生态旅游区:

来源:生态科学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2-2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蜿蜒万里,奔流而至征程的最后一站——山东省东营市,如一条巨龙汇入渤海。 黄河流经山东的九个城市,几乎每一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蜿蜒万里,奔流而至征程的最后一站——山东省东营市,如一条巨龙汇入渤海。

黄河流经山东的九个城市,几乎每一座城市都在围绕黄河打造专属的黄河文旅名片。或许,东营更具特色。

“山东网红时代新城市地标”应有“黄河”的身影,同时,也得到了诸多网友的一致推荐。其实,黄河早已突破了“地标”概念,她代表着国家形象,民族精神,是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更是一个永不落伍的打卡地。

在东营,你会深刻体会“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的深刻含义。东营黄河入海处,坐落着1530平方公里的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20年,依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而建的“黄河口生态旅游区”晋升为国家5A级景区。作为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东营迎来重大历史发展机遇,用心用情书写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东营篇章。

“山东网红时代打卡新地标”,以“黄河”为元素,综合网友参评,以及第三方主流文旅消费类APP的得分表现,东营市的“黄河口生态旅游区”不负众望,成为“黄河元素”的代表作。“黄龙入海,雄浑的黄河和碧蓝的大海相拥,造就了‘河海交汇'的旷世奇观。”这是来自网友生动的描述。

截至2月10日,“黄河口生态旅游区”评价表现如实呈现:去哪儿网评分4.8分,高分入围“东营城市地标榜”;飞猪旅行评分4.2分,进入“东营景点玩乐人气榜”前列;抖音话题#黄河口生态旅游区播放量高达575.5万次。

有资料显示,“河海交汇”、“新生湿地”和“珍稀鸟类”三大品位好、体量大、价值高的旷世奇观资源,具有独特的旅游资源禀赋和不可复制性,是独一无二的世界级旅游资源,黄河口生态旅游区拥有国际重要湿地、国家级示范自然保护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山东省十大文化旅游目的地、中国六大最美湿地等多项桂冠,具有重要的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

黄河口,生态范本的诠释黄河携带大量泥沙从黄河口生态旅游区流入渤海,每年向海内延伸2公里,年均造陆13.8平方公里,沧海桑田,大河息壤,被誉为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河海交汇、生态湿地、珍稀濒危鸟类、滨海滩涂景观和石油工业等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资源,令人神往。

一入景区,93平方公里的芦苇荡开始每每相伴。又见芦苇荡,在水一方是最美的桃源。笔直宽阔的柏油路从苇荡之间穿过,道路两旁的芦苇整齐划一,甚是壮观。若是秋冬季节,整个苇荡犹如待检阅的千军万马,异常素洁。待到风来,芦花飞起,苇絮随风在天空悠悠飘飞,弥天盖地,形成“芦花飞雪”的壮美景观。

前行五六里,鸟岛到了。长长的栈道弯弯曲曲延伸到芦苇荡深处。靠近芦苇的浅滩上栖息着成群的鸟类。据“湿地国际”官网公布,全球目前共9条候鸟迁徙路线,其中环西太平洋和东亚—澳大利西亚两条线从这里经过。每年秋冬季节,数百万只候鸟在这里栖息、补食、越冬。从鸟岛上岸,又是一条笔直的苇荡公路,前路不时可见远处电线杆上,东方白鹳的鸟巢。2019年,东方白鹳成为东营市鸟。

行程不停歇,鸟声处处闻,这里栖息着鸟类368种,尤其珍稀濒危鸟类众多,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丹顶鹤、东方白鹳等12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灰鹤、大天鹅等51种,被誉为“中国东方白鹳之乡”和“中国黑嘴鸥之乡”。伴随着游人的行进,众多鸟儿,或翩然飞舞,或漫步湿地水泊,或隐于芦苇荡,悠闲自得,“鸟类国际机场”名副其实。

若言黄河口的原住民,柽柳当之无愧。柽柳林是黄海口的又一处看点。漫步于木栈道上,柽柳树有的三丛五株,长在路边田头;有的几百枝群丛簇,攀枝连理,蓬勃向上。曾有游人如此描述,“柽柳花期长达半年之久,秋天的柽柳林,丛丛簇簇,茫茫苍苍,火一般燃烧在平原上,为黄河的凝重、苍劲,又平添了一份悲壮的浓艳。百万亩柽柳林随风摇曳,纷披下垂,如杨柳般婀娜多姿……”

登上远望楼,最能感受到“九曲黄河万里沙”的宏伟,从黄河口乘船顺河而下,你可以看到黄色的水汇入蓝色的大海,形成一条黄蓝相间的飘带,泾渭分明。远望楼上,除了河海交汇的气魄,春观碱蓬添新绿,秋望碱蓬大地红,最能丰富内心的色彩。尤其在秋冬,站在高处远眺,大地像是覆盖了一层红地毯,如荼似火,如霞似锦。

文章来源:《生态科学》 网址: http://www.stkxzz.cn/zonghexinwen/2021/0225/636.html



上一篇:“套路”骑手引争议?如何科学合理界定平台责
下一篇:全国首个!四川出台首个市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

生态科学投稿 | 生态科学编辑部| 生态科学版面费 | 生态科学论文发表 | 生态科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生态科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