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高质量高颜值科学中心――深圳光明科学城

来源:生态科学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4-1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光明科学城是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先行启动区,也是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承载区,被誉为深圳“新硅谷”。光明区已明晰发展路径,正着力从

光明科学城是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先行启动区,也是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承载区,被誉为深圳“新硅谷”。光明区已明晰发展路径,正着力从科学、城市、产业、生态4个维度入手,以更大力度、更高标准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

在深圳市光明区东北部,有一片总面积99平方公里的区域,嵌山拥湖、绿荫环绕,科学公园、宜居小镇与产业园区错落有致,这里是光明科学城,被誉为深圳的“新硅谷”。

光明科学城正处于开发建设的关键阶段。为此,光明区日前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加快打造高颜值深圳北部中心的实施方案》。这一实施方案有何内涵?光明区要怎样实现高质量高颜值发展?深圳市光明区区委书记刘胜告诉记者,“高质量强调的是发展方式、路径和内涵,高颜值彰显的是发展目的、成效和结果,高质量追求往往催生高颜值成果,高颜值要求也必然倒逼高质量发展,两者既有机统一,又相辅相成”。

强化科学基础研究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总开关”。如今在光明科学城,一批顶尖科学家在此安家、一系列重大科研难题和前沿科技瓶颈在此加速攻关。

记者走进深圳湾实验室,只见科研人员正在忙碌着。该实验室围绕重大疾病、学科技术、产业转化三大方向设置了多个研究所/中心,集中攻关重大科学问题。其中,新冠病毒药物研发等取得突破性进展。

“我们强调对年轻科学家的支持,强调学科交叉,正探索建立科学自由探索与协同攻关双轮驱动的创新发展模式,并期望能够在科研成果产业化方面进行探索。”深圳湾实验室主任助理张欣豪告诉记者。

在实验室,记者遇见了扎根于此的年轻科学家黄恺。他告诉记者,在2019年的一场国际学术会议上,他遇到了深圳湾实验室召集人之一高毅勤。“在那次见面中,我发现不仅高老师本人见地专业独到,深圳湾实验室对科研人员的招募、考核标准也不走寻常路,非常注重学科交叉与基础研究。2020年博士后毕业后,我便应邀来此成为特聘研究员。”黄恺说,“很多时候,基础科研并不是冲着某一个产业目标去的,但对未来产业发展可能会产生重大影响。深圳湾实验室开放包容的氛围,很适合我们潜心做研究。”

记者了解到,目前光明科学城正着力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产业发展”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激发重大原始创新能力,积极培育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新兴产业,全方位支撑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

随着建设步伐加快,一批聚焦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光明科学城集中布局,着力打造空间集聚、学科关联、开放共享的世界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级并依托科研机构平台、研究型高校,围绕重点行业领域,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前沿引领技术研发,增强创新驱动发展的科技源头供给。

推进科技成果“沿途下蛋”

“沿途下蛋”是对“科研―转化―产业”这条可持续发展创新生态链的形象比喻。想要下“金蛋”,先要筑“金窝”。光明科学城正是深圳近年来着力打造的“金窝”所在。

究竟该如何筑“金窝”?刘胜告诉记者,“光明科学城既做基础研究,也做应用基础研究,偏重于应用基础研究。我们在体制机制方面充分考虑产业转化,在贴近市场需求的前沿催生创新成果,同时通过大规模产业应用正向回馈技术创新,实现可持续、富有生命力的良性循环”。

例如,光明科学城正依托合成生物研究大科学装置、光明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推动创新创业“综合体”模式,在一栋楼里实现“楼下的问题在楼上解决”,促进大科学装置和产业项目互为支撑,产生协同共振。目前,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已完成两批共18家企业遴选,并于3月底开始有序入驻。

在研究方向和布局方面,刘胜告诉记者,光明科学城更聚焦产业领域,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化发展,增强创新驱动发展的科技源头供给。到2025年,他们将推动10个以上创新创业综合体投入运营。其中智能、新材料、生命科学三大主导产业规模合计超过2700亿元。

记者了解到,目前已有一批有影响力的机构平台在光明科学城投入运作,深圳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技术创新研究院便是其中一大重要创新载体。

“创新院坚持基础研究和产业发展双轮驱动,打造量子时代精密测量技术、装备和标准的全球技术创新中心,加快建立量子计量支撑体系。”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副院长陈泽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光明区把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立区之本,把先进制造业作为强区基石,集聚了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和具有集聚效应的龙头企业,为未来发展积蓄了充足能量,正瞄准国际科技前沿,提升源头创新能力,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技竞争。”

文章来源:《生态科学》 网址: http://www.stkxzz.cn/zonghexinwen/2021/0418/933.html



上一篇:地震对环境与生态的影响不容小觑!
下一篇:多地出现"跨轮"污染 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揭地方

生态科学投稿 | 生态科学编辑部| 生态科学版面费 | 生态科学论文发表 | 生态科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生态科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