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聚焦各地水生态保护与安全

来源:生态科学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5-2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是人类生存、发展不可或缺的资源,与水相关的生态保护与修复则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重要条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7年把水资源定义为“可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是人类生存、发展不可或缺的资源,与水相关的生态保护与修复则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重要条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7年把水资源定义为“可资利用或可能被利用的水源,即应当能够为满足生产生活用途而得以利用”,而《中国自然资源》将水资源定义为“能为人类生产生活直接利用的,在水循环过程中产生的地表、地下径流和由它们存留在陆地上可再生的水体”。

水资源现已成为全球最稀缺的自然资源, 据世界资源研究所分析,全球近三分之一人口即26亿人生活在“高度缺水”的国家,我国就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尤其是我国西部地区因受地理环境和人为因素所致,水资源紧缺的问题日趋突出,已不仅仅是资源问题,更成为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全局高度擘画治水工作,以“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保障国家水安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为我们提升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提高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水平指明了主攻方向、战略目标和重点任务。

今年适逢“十四五”开局之年,积极推进美丽河湖保护和建设,不断提升水资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对实现2035年美丽中国建设至关重大。随着人们节水意识和水生态保护意识的提升,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幅山清水秀的中国诗意画卷将徐徐展开。

长江西陵峡春耕物资储备运输忙(黄善军摄/光明图片)

绿水青山 风景如画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呼吸更清洁的空气,喝更干净的水,享受更优美的环境,是群众的热切期盼。近年来,全国各地各级部门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保障饮用水安全,基本消灭了城市黑臭水体,水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还给老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

三峡坝前梅花开(郑家裕摄/光明图片)

据生态环境部发布的数据,截至2020年底,长江干流首次全线达到Ⅱ类水体;黄河干流全线达到Ⅲ类水的水质标准,相当一部分河段达到了Ⅱ类水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2914个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达到98.2%。

河南省三门峡:黄河廊道游春图(杜杰摄/光明图片)

目前,全国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已全部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全国工业园区水污染治理过了“及格线”;通过3年水源地保护攻坚,2804个县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个问题完成整改,其中有很多是老大难问题,为全国百姓饮水安全提供可靠保障。

浙江仙居:绿水青山 生态乡村(王华斌摄/光明图片)

江河治理 创新模式

江河治理最重要的是生态保护,不能有水生态问题,水质不仅不能超标还应向好,水土流失不仅不能加重还应减轻,建成绿水青山;江河治理最关键的是调整人的行为、纠正人的错误行为,遏制水资源过度开发利用、防治水污染。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加大江河湖泊的保护治理力度,统筹做好水土保持、地下水超采治理、受损河湖生态修复等工作,保留和扩大河湖生态空间。强化河湖长制,推动河湖“清四乱”规范化常态化,巩固河湖管理范围划界成果,开展河道采砂综合整治和河湖执法行动,完善河湖管理保护机制,推进美丽河湖、健康河湖建设,持续改善河湖面貌。科学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积极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旱作梯田和淤地坝建设,严控人为新增水土流失。开展生态脆弱河流和重点湖泊生态修复,加快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推进小水电站生态流量泄放设施改造,开展农村水系综合整治,维护水清岸绿的水生态体系。

浙江湖州:生态治水 共护家园(吴拯摄/光明图片)

处理好水与生态系统中其他要素的关系,统筹推进水生态治理与修复,恢复扩大江河湖泊生态空间。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把治水与治山、治林、治田、治湖、治草结合起来,促进生态系统各要素和谐共生。在全国江河湖泊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以地方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发挥水利、生态环境、住建、农业农村等部门的协同作用,构建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河湖管理保护机制。

文章来源:《生态科学》 网址: http://www.stkxzz.cn/zonghexinwen/2021/0525/1091.html



上一篇:生物多样性日通州展示生态风采
下一篇:七星关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绘就绿水青山蓝图

生态科学投稿 | 生态科学编辑部| 生态科学版面费 | 生态科学论文发表 | 生态科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生态科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