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修复214万平方米,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生态修

来源:生态科学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6-2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新京报讯(记者裴剑飞)北京水毛茛、胡桃树、紫丁香、胭脂红、蒲公英……如果有机会来到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从脚下从山上到山顶,会看到几十种种植被子和花卉,其中,北京水

新京报讯(记者裴剑飞)北京水毛茛、胡桃树、紫丁香、胭脂红、蒲公英……如果有机会来到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从脚下从山上到山顶,会看到几十种种植被子和花卉,其中,北京水毛茛是北京特有的一种植物,是一种濒临灭绝的物种。海拔2198米的小海坨山顶将成为国家高山滑雪中心的起点平台。亚高山草甸上,自然生长着各种野花,不时传来虫鸣、鸟鸣。

6月23日,记者走访了延庆赛区生态恢复情况。据北京市重大项目办介绍,北京2022年冬奥会延庆赛区生态修复工作将于本月底全面完成,下一步将进入美化细化阶段。这也是北京冬奥会建设周期最长的项目。 6年来,共完成生态修复214万平方米。

延庆冬奥村和山区新闻中心背靠青山。新京报记者王贵斌摄

延庆赛区生态修复工作本月底全面完成

从市区出发区,沿京丽高速一路向西北方向行驶,驶出海沱收费站后,在山坡上仰望已建成的冬奥延庆赛区。未来,高山滑雪、雪地摩托雪橇等比赛将在这里举行。

随着体育场馆及相关配套设施的建成,为期6年的海沱河谷生态修复工程即将落下帷幕。专家和建设者的共同目标是将体育场和基础设施建设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今天,七条覆盖着绿色植被的雪道从山顶倾泻而下,与周围的森林和草地融为一体;在海拔2198米的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出发台周围,高山草甸上依然花草树木。富丽堂皇;延庆冬奥村和山区新闻中心背靠青山,山坡绿地毯上点缀着野花。

突出“绿色奥运”,将奥运场馆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努力使体育场馆和市政配套设施与小海沱山自然景观和谐融合……北京重大项目办副主任于德全告诉记者,这是延庆赛区场馆建设的重要原则。

延庆赛区建设条件艰苦,生态修复工作难度堪比新场馆工程。此项工程于2015年开工,历时6年,是北京冬奥会建设工期最长的一次。

根据市大办透露的信息,延庆赛区以7条雪道和市政道路周边的斜坡为主要修缮区域,总修缮面积214万平方米。米。按照计划,生态修复工作将在本月底全面完成。

滑雪道末端区域已基本实现植被覆盖。新京报记者王贵斌摄

搬“第一铲土”前,先定制动植物“保护方案”

有生态修复的一个原则就是必须使用本地或本地的本土植物,以保证本地生态资源的稳定。为保护海沱山自然生态,2016年,在“第一铲土”搬迁前,相关林业、水土、生态专家提前进行了“生态环境背景调查”。这是决定延庆冬奥会能否实现生态环境。修复的关键。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张志祥就是其中之一。 2016年,北京林业大学120多人的团队正式进驻保护区进行深入调查。 “在建设之前,小海坨几乎没有上山的登山道,到处都是茂密的植被。为了尽可能全面地采集动植物样本,我多次徒步登上小海坨山顶。”张志祥当时告诉记者。他们每次都要绕道河北,从小海坨山的另一端爬到山顶,那里的坡度稍低。

在张志祥看来,生态环境背景调查是一项极其重要和前瞻性的工作。他们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制定了详细的保护方案,指导施工方科学施工。

在项目开工前,建设单位对赛区受干扰植物进行了“定制化”保护计划。对生态环境良好、施工干扰小的植物进行就地保护,使其成为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施工过程中无法避免的树木,建设者制定了详细的“移民计划”。

2017年4月,作为迁地保护基地的延庆区张山营镇上坂泉村8号地迎来第一批“植物大迁徙”,还移植了762棵树木到新建的冬奥森林公园。

截至目前,赛区共有313棵树木被原地保护,并进行了迁地移植。已建成易地保护基地近300亩,成活率约99%;灌木和草本植物被移植到靠近地面的地方。同时,根据此前背景调查记录的“台账”,共种植乔木5.75万株、灌木30.4万株,种植草灌木214万平方米。

对于赛区内的动物,他们结合建筑形成的自然空间,进行动物通道建设和栖息地重建。设计中充分考虑了动物活动的特点,利用涵洞作为动物通道,利用建筑废石和湿地重建爬行动物栖息地。

从空中俯瞰滑雪道。新京报记者王贵斌摄

8.1万立方米表土“全人工”回收,现已全部回用

自然生态恢复延庆赛区 在中国,土壤也是一个关键因素。

文章来源:《生态科学》 网址: http://www.stkxzz.cn/zonghexinwen/2021/0624/1208.html



上一篇:全球生物多样性与艺术生态文明融合发展主题讲
下一篇:宁夏为贺兰山生态修复“把脉开方”

生态科学投稿 | 生态科学编辑部| 生态科学版面费 | 生态科学论文发表 | 生态科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生态科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