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西部荒漠化地区生态治理路子

来源:生态科学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9-0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阿拉尔草原湿地水草繁茂。摄影:杨林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新闻 800里的瀚海戈壁上,一簇簇穿梭穿梭于其中,细细的枝条自由舒展,鹅黄色的花朵盛开着。他们不惧荒凉,即使根

阿拉尔草原湿地水草繁茂。摄影:杨林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新闻 800里的瀚海戈壁上,一簇簇穿梭穿梭于其中,细细的枝条自由舒展,鹅黄色的花朵盛开着。他们不惧荒凉,即使根系被风侵蚀,只要与大地有这么一点点联系,他们就永远不会放弃生命。

柴达木盆地是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风沙严重……近年来,当地林业部门结合国家生态保护建设系列项目,因地制宜,科学治理,产业化发展模式不仅改善了流域生态环境,还增加了人民收入,增加了农牧民植树造林的积极性,开辟了西部适宜荒漠化的区域。生态治理之道。

奋起反抗--

创造绿色奇迹

柴达木盆地是全国八大沙漠之一。是全国荒漠化土地分布最广、全省荒漠化面积最广、治理难度最大、保护任务最艰巨的地区。统计显示,柴达木盆地沙漠化土地总面积09.5万公顷,其中沙地133.6万公顷,半固定沙地102.2万公顷,固定沙地72.6万公顷,411万公顷。戈壁荒漠169万公顷,风蚀丘陵169万公顷,潜在荒漠化土地60.7万公顷。

“天上无鸟,地无草,风吹石”,曾是柴达木生态环境的真实写照。但监测数据显示,柴达木盆地沙区风蚀荒漠化程度正在放缓。近年来,荒漠化面积明显减少,沙化土地正在稳步逆转。

看到唯智,正是因为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不断加快青海高原西部生态屏障建设步伐,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青海的优势和骄傲,提供有力支撑。

一点绿色种植园就是答案。多年来,海西州力争投入各类林业建设资金15亿元,土地造林12.63万公顷,管理草原37.53万公顷。完成城市造林893公顷,湿地保护8.62万公顷,国家重点公益林保护面积122.2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4.1%。柴达木秆林、格尔木胡杨林、科鲁克托苏湖、诺木红四大省级自然保护区与乌兰县哈日哈图国家森林公园联手向外辐射,占地45万公顷。怀抱中保护”。乌图美人等3个重点封闭保护区划拨面积88.2万公顷,在休养生息中培育展现生态活力的“柴达木风光”。

随着植被条件的改善,柴达木盆地的野生动物数量也显着增加。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林业部门表示,柴达木盆地北部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野牦牛的数量与以前相比明显增加,岩羊、棕熊也得到了显着的恢复。

在柴达木盆地中部的格尔木市,近年来甚至发生过棕熊进城伤人的事件。不仅是棕熊,野牦牛、野驴、岩羊等动物的数量近年来也急剧增加。此外,柴达木盆地湖泊面积也在不断扩大。最新卫星监测数据分析显示,柴达木盆地9个典型湖泊中有6个湖泊面积有所增加,湖泊面积总体呈增加趋势。

“人不负青山,青山不负他人。”为更好建设柴达木沙漠生态区,“十四五”期间,海西州将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加强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为抓手,规划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前进的路线图。江河湖泊湿地水生态保护工作取得新成效,重点对格尔木河、纳林格勒河、向里河等流域实施生态保护,确保绿洲用水安全;实施湿地禁牧围护工程,恢复湿地保护功能水源;林草和荒漠生态系统保护力争上新水平;实施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退化林恢复、国家重点公益林等专项重点恢复工程,稳步提升森林生态系统功能。落实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恢复草原生态调节功能……努力保护“绿水青山”,赢取“金山银山”之路促进保护和发展。

科学造林——

支持绿色增长

“在南方插一根杆子,几乎所有的芽都能出,但柴达木种树苗比养孩子难。”林业人经常谈论这个。这些话生动地说明了柴达木在绿化国家征程的每一步所要付出的难以想象的艰辛。

柴达木盆地自然面积分布十分明显。东部的都兰、乌兰、德令哈为绿洲农业区,西部的芒亚、大柴丹、格尔木基本为荒漠化或半荒漠化地区。在生态治理过程中,海西州林业部门根据东西部的不同特点,采取了不同的生态治理方式:对于天君县纯牧区,采取植草、植草等措施。还给草;在绿洲农业区,实行“小管理、大围护”,坚持林宜林、灌宜灌、草宜灌、乔灌草结合、条网结合、深植柳树、滴灌、林草间作、林药间作等,保证种植质量。在西部,特别是在气候恶劣、土地盐碱化严重、树木成活率极低的芒崖和大柴旦地区,采取换土除碱的方法植树种草。

采取因地制宜的造林方式。昔日因缺草而被称为“月球地貌”的柴达木西部地区,如今一改“年年种树不见树”的局面。

文章来源:《生态科学》 网址: http://www.stkxzz.cn/zonghexinwen/2021/0902/1379.html



上一篇:郴州桂阳:培养生态文明意识从孩子抓起
下一篇:生态田园经济绘就幸福生活画卷

生态科学投稿 | 生态科学编辑部| 生态科学版面费 | 生态科学论文发表 | 生态科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生态科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