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成效显著:生态

来源:生态科学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10-2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呜,呜,呜……”10月21日清晨6时许,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霸王岭片区东崩岭雨林,几声猿啼倏然响起,还未等护林员们反应过来,海南长臂猿E群的一家三口已飞窜至另一片开阔雨

“呜,呜,呜……”10月21日清晨6时许,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霸王岭片区东崩岭雨林,几声猿啼倏然响起,还未等护林员们反应过来,海南长臂猿E群的一家三口已飞窜至另一片开阔雨林的树冠间。

而自东崩岭雨林向东,几十公里外的鹦哥岭腹地却变得愈发静谧——10个月前,白沙黎族自治县南开乡高峰村最后3个自然村118户498人均已搬进大山外的新家,至此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生态搬迁工作“再下一城”。

一边是海南长臂猿家族愈发宽敞的居住空间,一边是人类活动的逐步退场,一进一退、一动一静间,践行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也折射出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中的可喜亮点。

过去3年来,海南整合中部山区各类自然保护地,举全省之力强力推进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通过理顺管理体制、创新运营机制、健全法治保障、强化监督管理等举措,为国家正式设立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打下坚实基础,也为构建统一规范高效的中国特色国家公园体制贡献出海南智慧。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吊罗山片区的一处溪流。记者 李天平 摄

破解“九龙治水”搭好“四梁八柱”

“一个旅行家要想在一片热带雨林里找到两株属于同种的树木,简直就是徒劳。”这是19世纪英国博物学家华莱士从雨林考察归来后,在日记中写下的感受。之所以发出如此感慨,只因热带雨林作为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几乎孕育出世界上大于一半的动植物物种,物种之繁杂实在让人难以分辨。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对地球贡献几乎无可替代的生态系统,却仅占全球陆地面积7%,中国热带雨林更是不足世界总面积的千分之二。在这一背景下,海南拥有我国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完好、连片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其生态价值可谓弥足珍贵。

“20世纪60年代以来,海南相继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地,一定程度上保护和恢复了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但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破碎化、孤岛化,导致其完整性削弱,热带雨林物种特色与群落特征受到威胁。”在海南省林业局(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公园处副处长洪小江看来,启动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无疑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

以天然林集中分布区域为基础,以海南中南部山区的主要山体为骨架,海南将原有的19个自然保护地及周边天然林、公益林进行优化整合,科学划定出总面积达4269平方公里的国家公园范围。经统计,公园内森林覆盖率达95.85%,共分布有野生维管束植物3653种,陆栖脊椎动物540种。

一只坡鹿在飞奔。(新华社发)

“家底”如此庞大,到底该怎么管、谁来管?

“过去,受‘九龙治水'制约,多部门交叉管理、执法监管碎片化,使得保护成效大打折扣。”洪小江介绍,为此,我省自2019年启动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以来,瞄准痛点,突破藩篱,建立起国家公园管理局、管理分局两级管理体制,市县派驻国家公园管理局执法大队、森林公安双重执法机制,以及省、市县两级社区协调管理机制。

从横向上看,原先分散在各部门的资源与生态保护、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特许经营管理、宣传推介、科研监测、科教游憩、行政执法等职能,被统一划归到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管理分局”二级行政管理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政出多门、职能交叉、职责分割的管理体制弊端。

从纵向上看,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与省、市县、乡镇、村(居)委会建立协调机制,并积极引导当地居民、专家学者、企业等社会各界参与到国家公园的设立、建设、运行、管理、监督等环节,也构建起一个主权明确、责任清晰、互相配合的运行机制。

而在理顺管理机制、创新运行机制的同时,《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总体规划(试行)》及生态保护、生态旅游、交通基础设施3个专项规划获批实施,《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条例》《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特许经营管理办法》《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办法》及巡护管理、访客管理、社会捐赠、社会监督、科研管理、旅游突发事件等制度办法也陆续制定出台。

至此,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四梁八柱”基本得以搭建完成,为构建统一规范高效的管理体制打下了坚实基础。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霸王岭片区,一只蚂蚁在树叶上爬行。记者 陈元才 摄

文章来源:《生态科学》 网址: http://www.stkxzz.cn/zonghexinwen/2021/1023/1444.html



上一篇:首批5个国家公园实现重要生态区域整体保护
下一篇:山东省地矿局地质测绘院开展山东省林草生态综

生态科学投稿 | 生态科学编辑部| 生态科学版面费 | 生态科学论文发表 | 生态科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生态科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