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林集团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做

来源:生态科学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12-1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一份特殊的协议,昭示着一家央企在新发展格局下的新使命。12月3日,中国中化、中粮集团、中储粮集团、国投集团、中国农发集团、中林集团等6家中央企业与中国农业银行签署共同服

一份特殊的协议,昭示着一家央企在新发展格局下的新使命。12月3日,中国中化、中粮集团、中储粮集团、国投集团、中国农发集团、中林集团等6家中央企业与中国农业银行签署共同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合作协议,为乡村振兴贡献央企力量。

中国林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余红辉告诉经济日报记者,作为签约企业中的唯一一家林业央企,中林集团将积极融入国家的乡村振兴和“双碳”战略,全面布局森林、湖泊和园区绿色生态产业链,联合有关央企成立双碳绿色发展平台,共同探索林业碳汇助力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助力增强中央企业未来在国内国际碳汇市场上的竞争力和话语权。

转型承载新使命

12月,位于大巴山腹地的重庆城口县飘起了雪。虽然天气寒冷,但修齐镇张地翠的心里却很热乎。作为曾经的建卡贫困户,她已经成功摘掉了“贫困帽”。帮助她家增收的一大来源,就是重庆国储林项目。

经过两年的建设,中林集团与重庆市人民政府共同推进的500万亩储备林正在构建起长江上游的绿色生态屏障。与此同时,在该项目中,中林集团创新政府搭台、企业实施、村社动员、农民参与的“四方联动”机制,发挥政府主导、银行主推、企业主体、农民主力“四个作用”,探索出“林地流转、就近就业、林木采伐分红、产业带动”四条增收路子,让国家储备林项目成为带动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金钥匙”。

除了重庆,中林集团的“造绿”工程在多地陆续铺开。在广西,500万亩国家储备林已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广东、广西,100多万亩人工速生林基地通过科学种植精准提升林木质量,让曾经荒凉的土地变成林海绿洲;在福建,参与了福建省综合林改项目工程、林权证券化改革实践,与三明市人民政府、国家开发银行签署建设200万亩储备林战略合作协议。

外界曾认为,从事国有森林资源培育、开发和利用的中林集团,靠“育林砍树”做木材生意,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近年来中林集团调整优化业务结构,进一步锻造自身实力和竞争力,其经营业务已涵盖林业资源培育开发利用的全过程。

不久前,作为国资委管理的唯一一家林业企业,也是中国最为国际化的林业企业――中林集团有了新使命。

11月19日,国资委公布央企领导人员职务任免,余红辉任中国林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不再担任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党委常委、董事职务。中国节能是国务院国资委旗下唯一一家以节能环保为主业的中央企业,而余红辉也是节能减排的“老兵”,在节能环保与新能源领域具有突出的经验和成绩。中林集团将认真落实好国家“双碳”目标新使命,在“双碳”主战场上发挥央企的主力军作用。

余红辉表示,中林集团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和良好的产业基础,有利于从森林资源培育、大水面湖泊治理等源头上落实“双碳”发展目标。

深耕碳汇资源优势

践行“双碳”目标,一方面要系统化调整能源结构,另一方面则是增加碳汇。森林是全球公认最经济有效的碳汇资源,随着碳汇市场建设加速推进,林业的巨大价值和多重效益开始被重估。

中林集团战略投资部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中林集团在境内拥有林地资源森林蓄积量达3470万立方米,林地资产市值约644亿元。林地碳汇量470万吨/年,预估碳汇资产价值3.8亿元/年。到2030年,预计可实现境内碳汇交易林地约3263万亩,森林蓄积量约万立方米,林地资产价值约1300亿元,碳汇量2240万吨/年,碳汇资产价值约18亿元/年。此外,内陆水沉积物也是重要的长期碳汇。据有关研究显示,湖泊和水库中每年所埋藏的有机碳超过海洋沉积物中的埋藏量。目前,中林集团水域控制和经营面积超过1800多平方公里。

拥有巨量森林和湖泊等生态资源的中林集团在碳汇市场上具有无法替代的核心作用。近期已有多地政府、金融机构纷纷加大与中林集团深入对接,共同谋划未来“碳机遇”战略布局。

12月7日,中林集团与中国节能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依托各自在节能环保领域和森林碳汇领域的龙头地位、资源和经验优势,平等协商、开放合作、协同推进、共建共享,加快促成合作项目落地见效。

此外,中林集团还积极推进与中国国新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等多家中央企业战略合作,探索成立“双碳”基金,在节能减碳与碳汇综合服务平台搭建、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碳汇林开发等方面开展合作。

文章来源:《生态科学》 网址: http://www.stkxzz.cn/zonghexinwen/2021/1212/1489.html



上一篇: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大练兵实战比武开练
下一篇:印江“稻+N”生态种养守好群众米袋子

生态科学投稿 | 生态科学编辑部| 生态科学版面费 | 生态科学论文发表 | 生态科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生态科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